QQ 1412691241客服仅限雇主咨询 写手请勿打扰

需要根据所列书目写一篇原创作文  
  • 任务价格¥200.00
  • 任务编号:00001089
  • 开始时间:2023-09-16 14:09:00
  • 结束时间:2026-03-25 14:09:00
  • 剩余时间:148天24小时
  • 任务状态进行中
任务发布者丨有问题请发站内信
梦港     
雇主信誉:
雇主好评率: 0%
  • 发标次数:1

站内短信

威客594号客服丨有问题请发站内信
网站客服丨写手勿扰
接单QQ群:762806320
客服电话:QQ1412691241
  • 客服仅限雇主咨询,写手恶意骚扰封号处理

QQ联系 提个建议

    中标模式

    计件中标模式,合格一个结算一个稿费

    任务需要 5个 稿件,每件中标稿设置32.00 元赏金。请投文字稿,上传附件可能无法查看。写手必须是登录状态下才能投稿,时间结束则无法投稿,

    当前共256份投稿, 已中标 2 个稿件 。

    赏金声明

    稿件如果被客户选中,任务托管赏金分配如下:

    任务需要 5个 稿件,每件中标稿件获得32.00 元赏金。雇主小号作弊/写手抄袭将撤销中标,冻结相关账号并进行全站曝光。

    状态声明

    任务投稿中!威客可以进行投稿,投稿截止时间2026-03-25 14:09:00。雇主可以进行选稿!

    推广说明

    推广此任务中标后你将平分:任务佣金x0%的推广佣金。点击推广

任务需求

查看作品

查看留言

信用评价

任务结束时间: 2026-03-25 14:09:00
稿件编号:8497号
时间: 2023/09/16 21:45:14
  • a578886894
  • 认证状态:      
  • 用户头衔:书童
  • 用户等级:
  • 威客信誉:
  • 威客好评率:0
  • 中标次数:0

《围城》读后感
作为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品,《围城》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内涵,让我大感受益匪浅。写完这篇作品阅读体验后,我深感此书既是一部文学名著,也是一种人生的哲学。

《围城》就如同一部纵观人生百态的浮世绘,诙谐中透露出的就是对世俗的冷嘲热讽,对人生的深度挖掘。正如书中主人公方鸿渐所表现出的态度,“婚姻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这不禁让人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反思。

我在《围城》中看到了社会的真实反映。方鸿渐对“围城”的态度就如同我们对现实社会中多数人的心态。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渴望进入自己所向往的那个“城”,然后在进入“城”之后,再期待能够逃出“城”。这样的矛盾心理无疑是我们人性的真实写照,是我们对待人生目标的尴尬现状。

在阅读中,我对方鸿渐的特立独行、舒婷的坚韧不拔、孙蓉蓉的世故聪明等角色性格深感共鸣。钱钟书先生通过这些人物,娓娓道来了他对人生、爱情、社会的独特见解。他的文字深入浅出,内容深沉而不失趣味性,使人在轻松阅读中,陶醉于文学的魅力,吸领人生的真谛。

而作为一部“讽刺与幽默的艺术”的代表作,《围城》也是一部寓言性十足的小说。整部小说就是一个尖锐的社会寓言,生动地揭示了人性中的若干弱点。人们为了追求幸福,却往往走向了痛苦的深渊。这其中的矛盾,就是《围城》这本书试图探索的主题。

然而,《围城》并非仅仅是一部沉重的小说,它的叙事风格轻松幽默,文字机智犀利,仿佛在告诉我们,即使生活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也不必为之过分沉痛烦恼,因为生活本是这样的矛盾与复杂。

通过阅读《围城》,我感受到了钱先生的人生智慧和世事洞察。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百态的独特领悟,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对人生提供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不少警醒的话语和犀利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这本书言简意赅的提出了许多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的问题,比如职场竞争的残酷性,婚姻与爱情的复杂性,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无尽追求等。钱钟书通过方鸿渐的视角,把这些问题展示给读者。


《围城》也让我意识到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它会真实的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追求。无论我们生活在何种环境之下,无论我们面临着何种矛盾和困扰,我们都要学会欣赏生活本身,珍视自己的真实感悟,保持自我追求,而非盲目地为了追求目标而忽略了生活本身和内心的真实。


我想,这也许就是《围城》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吧。它的深度并不仅仅在于它对人生的洞察和揭示,更在于它如何引导我们正视生活本身,如何理解和欣赏我们所处的每一个“围城”。

总的来说,我认为《围城》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对人性的深度剖析,还是对人生的独特理解,都将会带给我深深的人生感悟。对我来说,《围城》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人生磨砺和洗礼的过程。

稿件编号:8498号
时间: 2023/09/16 21:53:09
  • 静修
  • 认证状态:      
  • 用户头衔:书童
  • 用户等级:
  • 威客信誉:
  • 威客好评率:0
  • 中标次数:0

《万历十五年》以史为鉴
《万历十五年》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历史书籍,由黄仁宇先生匠心独运的叙述方式把晚明历史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凝缩在“万历十五年”这个枢纽上,让我深受触动。通过这本书,我对明朝的历史背景和万历皇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以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大臣张居正的故事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一幕幕晚明社会的历史画卷。让我对明朝,特别是对于现代历史的一些理解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我被书中对于万历皇帝的刻画深深吸引。他是一个在宦海的波涛中,游刃有余的皇帝,他的智慧和毅力令我印象深刻。然而,这位英明的皇帝也存在弊端,就是他长时间不亲政、荒淫享乐,使得潜在的危机因素有机会滋生, 从中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其衰败背后往往不是他人的强大,而是自己的腐败和混乱。


同时,我也感叹于张居正的智勇和执着。他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国家的改革有着自己的想法。在他的儿子去世,他自己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劝谏皇帝,以使国家能够有所改革。这种对国家的热爱和忍辱负重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万历十五年》不仅仅是对一个时代的回顾,更是对历史变迁和人性的挖掘。书中缺席的理念,无疑为我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反思和自省的视角,我们是否又在悄然走向历史错误的轨迹?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警惕性和智慧,去倾听历史的声音,吸取它的经验教训?


以万历十五年为起点,黄仁宇挖掘出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似乎周而复始,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的时代,找到那些历史的影子,思考如何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同时,黄仁宇通过这本书也给我表达了他的人性观和历史观。他认为历史的成败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简单的英雄主义或者独裁主义。对于人性,他既看到了人的懦弱和卑鄙,又看到了人的勇敢和激情,这种复杂而真实的人性描绘让作品更具厚重感。


综合来看,《万历十五年》作为一部历史作品,其观点独特,思想深刻,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会把在书中得到的历史养分,应用到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中,使自己在历史和现实中找到更好的自我。


阅读完《万历十五年》我不禁思考起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能否吸取历史上的教训,防止历史的重演?我们是否能像张居正那样,有对这个国家深沉的热爱,为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而不断奋斗?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历史视觉,让我重新审视和思考过去历史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历史中学习,从而更好的面对和创造未来。

稿件编号:8502号
时间: 2023/09/16 23:53:51
  • 哥白尼
  • 认证状态:      
  • 用户头衔:书童
  • 用户等级:
  • 威客信誉:
  • 威客好评率:0
  • 中标次数:0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战国间宋玉在《风赋》中写的一句:“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像一颗子弹,在一千八百多年后正中大明王朝的眉心。

于平淡中,于过往中,于末端小节中,我们发现历史早已埋下了风暴的种子,无言的时间会让答案发芽。《万历十五年》聚焦于“并无大事可叙”的1587年,以散漫的笔调、灵活的角度、全面的分析,向读者绘就了一幅广阔的大明河山图,展现了生动而真实的帝王政客、儒生权臣形象。

后世对万历皇帝的评述大多不离几个负面叙述——昏庸、无能、怠政等等。然而,“一只亚马逊热带雨林的蝴蝶,微微振翅,两周后可能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要说明朝的败亡归咎于万历却并非公允。

首辅张居正以帝王之师自居,独掌十年朝政,致使年轻的明神宗虽勤勉克己,却缺失了独立自主人格,最终在恩师死后,无法凭借足够的智慧和决断力对事实做出分辨,只能任由政治角力的浪潮将他冲落,陷入长期的压抑之中,最终导致国本之争的爆发;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一生恪守着自己对“朱学”的理解,试图以个人的力量,凭不怕死的诤谏得来的声名作为资本,撼动大明帝国这棵根深蒂固的大树,最终作为文官们眼中“到处惹是生非”的人物含恨告终;将星戚继光的西陨使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而军备的张弛又纵容了三十年后的八旗军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

梧桐并闾,极望成林。雪崩的时候,没有任何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一颗又一颗螺丝的松动,让这个纵横两百余年的庞然大物病入膏肓,一步步挣扎着迎向末日的余晖。”今天,有思想的观光者,走进这座地下宫殿的玄宫,感触最深的大约不会是这建筑的壮丽豪奢,而是那一个躺在石床中间、面部虽然腐烂而头发却仍然保存完好的骷髅。“波涛汹涌终归会止于平淡,真正动人心弦的悲剧往往折射在点滴细节的积淀中。切断戈耳狄俄斯之结仅仅是少数企图迅速解决大患之人的小聪明,不留意小灾小患的人终究只能得到一枕黄粱。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听《万历十五年》娓娓道来,细枝末节可以逐步吞噬千里之堤,大风多起于青萍之末,万千蚍蜉未必不可撼树,百代愚公尚可移山。

个体的苦难像是一个个烟头,在时代的躯体上烫出千疮百孔,后世的人们试图窥进过去的孔洞里,却从灰暗中凝视到了此刻与之息息相关的自己。

以《万历十五年》为今日之鉴,我们有感于千万雪压枝头低的禅理,体悟到尽精微可知全著,见一叶而知秋的哲思。

 


稿件编号:8504号
时间: 2023/09/17 03:15:48
  • 天羽
  • 认证状态:      
  • 用户头衔:书童
  • 用户等级:
  • 威客信誉:
  • 威客好评率:0
  • 中标次数:0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抛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我非常钦佩毛姆在这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深刻主题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深刻探讨了艺术、追求、牺牲、爱情等主题,以及它们在人性的各种表现形式中所发挥的作用。虽然我在这个读后感的篇幅上不可能对这部小说进行全面的评述,但我希望通过以下几点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首先,我被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深深吸引。他以一种极端、决绝的方式,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选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对艺术的追求是那么的坚定和执着,甚至不惜抛弃自己的家庭和所有熟悉的生活环境,只身前往一个陌生的岛屿。他对艺术的执着和牺牲精神令人震撼,也让人惋惜。


其次,这部小说也深刻地揭示了艺术与生活、个性与物质文明之间的矛盾。思特里克兰德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身体健康和人际关系。他的这种追求,虽然在一般人看来可能过于自私和不顾后果,但正是这种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使得他的生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再次,毛姆以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和尖锐的洞察力,将社会的反应和人们对梦想的看法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人们对思特里克兰德的离经叛道和“自私”行为感到愤怒和不解,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他的才华和成就表示出深深的敬意。这种复杂的情绪和反应,正是毛姆对人性深入剖析的结果。


最后,我想说的是,《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让我们更加理解和尊重那些勇于追求梦想的人。虽然思特里克兰德的行为可能有些极端,但他的精神和追求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总的来说,《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作品。它是一部富有启发性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深入剖析人性和艺术的作品。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相信你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稿件编号:8513号
时间: 2023/09/18 09:51:18
  • 西风不识相
  • 认证状态:      
  • 用户头衔:书童
  • 用户等级:
  • 威客信誉:
  • 威客好评率:0
  • 中标次数:1

趋光而行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平凡的世界》——来自黄土地的两个兄弟的一段奋斗史,其中不乏夹杂着低级与高级的政治斗争,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痛苦与快乐并存的现实生活以及纷纷拢拢的世事纠纷。但不管怎样,在路遥平淡而朴实的描绘中,一代人成长的艰难,奋斗的不易,似挟着萤火流光,点亮了平凡且平淡的生活,在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又会让人浑身充满力气,就像书里面说的:这一群庄稼人只觉得脑袋热烘烘的。是的,热烘烘的,正是这样的感觉。

    书里有永不屈服的奋斗史。如少安与少平。少安,一个十三岁是担负起整个家庭的年轻人,不管是公社化时偷偷扩大猪饲料地被批斗,还是想要包产到户时被打击,抑或是砖窑烧坏砖时一无所有,他都没有失去斗志。虽然他有时也会失去信心,但却总能适时的重拾希望。少平,一个贫穷的少年,从衣裳褴褛的中学开始,他就永远以骄傲的姿态来面对着这个世界。从缺衣少食、到成为街头揽工汉再到矿场的矿工,不管多艰苦的生活,在他的眼里都是一种生活的阅历,都是一种人生的磨练。更难得的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读书,没有放弃学习,其实从骨子里面来说,他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希望,始终未向命运低下那高昂的头颅,永远以不屈的姿态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路上有什么,也不管路的尽头是什么,只有有光,他就能趋光而行,且行且强。

    书里有细细的爱情。像贺秀莲对少安的即使讨饭也跟他去的一往无前的爱;润叶对少安的宁愿跟着去当农村教师的从小建立起来的爱直至后来对向前母性的爱;小霞对少平的不顾世俗建立在平等思想交流上的爱;兰香与仲平的建立在知识高台上的爱,润生对郝红梅的由怜悯由产生的保护之爱;金波与不知名藏族姑娘的朦胧而清晰的爱;金秀对少平的追求那种男子汉感觉的爱等等……许许多多的爱交织在文章的字里行字,每种爱都有它具体的样子,让人觉得那么的理所当然,那么的感同深受,那么的深受感动。

    书里有复杂的政治生活。如低级的政治斗争,从双水村辐射到公社甚或到县上等等,向我们展现了农村复杂的低级政治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所有的能人相继出场,田福堂、金俊山、金俊武以及让人心酸的孙玉亭等等,通过农村低级的政治斗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向我们展现了整个农村发展的过程。如高级的政治斗争,这可以从田福军这条线来看整个政治斗争的发展态势。从乡里、县里、市里、省里到中央,无不充斥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发展特色与发展规律,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时期干部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功过所在。书里不言谁是谁非,但是非已在读者心中明晰。

    一书一世界,一人一境界。一套书,告诉我们很多,也给了我们很多。书中许许多多的人物不是能用一两句话就能说得出来的。在书中,每一个人物都非常饱满,每一个人物都有着极其明显的喜怒哀乐。我们就好似穿越时空,站在世事之外洞若观火的陪着书中的每一个人去面对生活的每个角落,手心里却仿佛握着他们那淡淡的哀愁,揩也揩不掉,洗也洗不脱。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励志的书,是一本无论是在失意或得意、逆境或顺境都可以去读一读的书。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人心太浮,我们总需要一些外在的东西来沉淀,来温暖,来鼓励。就如平凡一生,趋光而行,总会春暖花开,桃李成蹊。



稿件编号:8516号
时间: 2023/09/18 19:53:56
  • 清水
  • 认证状态:      
  • 用户头衔:书童
  • 用户等级:
  • 威客信誉:
  • 威客好评率:0
  • 中标次数:0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对大自然中的草木的描写,作者通过感性的触动和细腻的观察,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妙和生命的力量。

在这篇作品中,汪曾祺用精细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中的草木。他以诗意的语言和深深的情感,将树枝、叶片、花朵等植物的细节展现得栩栩如生。他用温暖而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草木的世界,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的生命力和韵律。

通过对草木的描写,作者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和多样性。无论是悠然的松树,还是繁茂的藤蔓,每一种植物都有着独特而美丽的形态。作者用形容词丰富的语言将它们描绘得鲜活而生动,令人仿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呼吸和活力。

除了对草木形态的描绘,作者还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示了草木与自然环境的交融。他通过描述草木与阳光、雨露、风等自然元素的互动,展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草木在自然界中调和起生生不息的生机,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和谐的画面。

这篇作品还给我带来了对草木生命力的思考。作者强调了树木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力,即使在风雨中也能坚韧不拔地生存着。这让我深思大自然中的生命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思议,而我们也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去珍惜和保护自然。

通过阅读"人间草木",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它给予我们无尽的美丽和启示,并教会我们谦卑和珍惜。作为人类,我们应该从草木中汲取力量,同时也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作为一名读者,我也被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界的赞美所感动。这篇作品让我对身边的自然景观有了更加细致的观察和欣赏,同时也对自然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秉持着敬畏之心去呵护自然,保护这片美丽而脆弱的地球。

总的来说,"人间草木"是一篇意境深远、感人肺腑的作品。通过对草木的描绘和对自然界的观察,汪曾祺唤起了读者对自然之美和生命力量的思考。作为读者,我被作者的笔触所感染,同时也收获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以及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这篇作品让我深深地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稿件编号:8517号
时间: 2023/09/19 23:01:07
  • 阿花想恰饭
  • 认证状态:      
  • 用户头衔:书童
  • 用户等级:
  • 威客信誉:
  • 威客好评率:0
  • 中标次数:0

                      《瓦尔登湖》读后有思

                            ——找寻真正的自我,且与生活和解

       我不得不承认,我对《瓦尔登湖》抱以误解。当我抱以一颗愤世嫉俗的心去翻阅它,孤行的在其中找寻认同,渴求灵魂上的共鸣之时。却在步步深入梭罗内心之际,被伫立在瓦尔登湖畔的木屋所触动;被瓦尔登湖“手可掬水月”的清澈所感动;被瓦尔登湖旁独行的身影所震动。 

        我从不否认生活自有它的苟且。他说:”我们最优秀的品德在这里转变成冗余的本可避免的灾难。我们的生命在琐碎的小事中被逐步消耗掉了。”若我们现在回看当时,当工业化的浪潮以万钧之势携狂沙而来,社会的进步与转型之下,带来的不只是财富,更有沉入河底不听爱好啊的尸骸。“一个阶级的奢华生活全靠另一个阶级的苦苦挣扎来维持。”“享乐主义”与“阶级分化”让社会上层自我沉溺在纸醉金迷的幻梦中,让社会底层人民成为了机器与生活的奴隶。社会是如此的令人窒息。梭罗隐居于瓦尔登湖,开启找寻自我之路。

         我很惭愧,其实我并未完全读懂《瓦尔登湖》。我认为梭罗找寻的远不只是心灵上的宁静,更多的是踏上归程——回归自我。而我们当今的社会,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碎片化,在信息浪潮的冲击下,“我”真的是我吗?真正的自我,我们都找到了吗?

           在“我活在何处,我问为何而活”中梭罗宣言“但是我要告诉你们,我的伙伴们,我只说这一次,以后永不再说:你们要竭尽所能让自己生活得自由,不要生活的太偏执。”那么我们明白了自己的“我活在何处,我为何而活”了吗?找寻到自己的航向了吗?如果找到了,那无疑是幸运的。若还没有找到,也无需懊丧。因为我们还年轻,未来无限可能。

            借《瓦尔登湖》里的一句话是:"但是,我们应该向人类传播的是勇气,而不是绝望;是健康和舒适,而不是愁容病态,当心别传染疾病。”要相信:”实际上我无论住在哪里。都能生存下去,而且我无论到哪里,那里的风景都会因为我而发光。”

               更有老生常谈的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更有所爱之人,爱我之人。无论生活有多么苟且,我都希望我能够“沉下心来安静的工作吧,并在那些淤泥似的意见、偏见、传统、谬误与肤浅当中跋涉前行。”

               《瓦尔登湖》告诉了我,它说:“找寻真实的自我,与生活和解从来不是句空话。”只有自我的清晰认知,才不会迷失自我,成为麻木的行尸走肉。只有与生活和解,才不会怨恨生活,才能够真正的热爱。

             我再次庆幸,拜读了《瓦尔登湖》,同时也希望能够有更多年轻人,若有兴趣的话,便去读吧、去读吧,去找寻独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稿件编号:8527号
时间: 2023/09/23 01:01:40
  • 无声的梧桐
  • 认证状态:      
  • 用户头衔:书童
  • 用户等级:
  • 威客信誉:
  • 威客好评率:0
  • 中标次数:0

流浪,热爱,随遇而安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三毛的灵魂是漂泊的。正如她在《橄榄树》写道: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灵魂在远方。

三毛的灵魂也是自由的。她的足迹遍布欧洲、非洲、南美洲,去寻找那些生活中不经意的小美好。去发现街头巷落石缝中开出的小花。

初读《撒哈拉的故事》是在一个午后。开篇《悬壶济世》,看到三毛用指甲油为邻居补牙,不禁开怀大笑,忘记了下午上课时间,不得不狼狈的从后门钻进教室。那是我第一次读三毛的作品。她的散文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在遥远的北非,生活着一群沙哈拉威人,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有着完全不同于东方人的价值观。以往的传媒总是过分关注欧美发达国家的或奢靡或“自由”的生活,遗落了来自世界上其他角落里的失落的文明。而三毛却用她白描一般的文笔,对着世人喊道:快看,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群人,这样的一方土地,他们在这里生活。

三毛似乎从未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或许她来到撒哈拉只是一时兴起,而与荷西的重逢让她留在这里,又因为战争不得不仓皇逃离。她兴冲冲奔赴撒哈拉沙漠,又不得不匆忙离开,正如在欧洲,在加那利群岛,留下很多回忆,最后随风而逝。她来到人间,也是这样匆匆的来,匆匆的离去。

三毛总是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在遥远的撒哈拉沙漠,像小孩子搭建乐高一般,塑造着自己想象中有意思的生活。她在这里嫁给荷西,开心的接过一具完整的骆驼头骨——荷西送给他的结婚礼物。她背起小药箱奔波于各个邻居的家中,帮助营养不良的沙哈拉威少女恢复健康,为沙漠中的老年人送去止疼片,甚至开过妇女扫盲班,帮助妇女们计算自己怀孕的月龄。她亲眼见到异域风俗:八岁就按风俗结婚的邻家女孩,被有钱的当地人呼来喝去的奴隶。当然也做过坏事——去海边偷看澡堂里的人如何清洗“里面”。她也与当地游击队领袖有过交集,见证过沙伊达至死不渝的爱情。即便来去匆匆,依然热爱生活。

人生中总是有诸多的不如意,或许是遭遇挫折,或许是怀才不遇,又或许是留不住美好的事物。人生经历尚浅的我,难免会徘徊在阴暗的情绪无法挣脱。三毛的文字会将我拽出混沌的困境,告诉我,命运既然这样安排,接受它,哪怕幸福只露出一个线头,也可以一点点扯出来,织成毛衣。



稿件编号:8529号
时间: 2023/09/25 00:08:17
  • bable
  • 认证状态:      
  • 用户头衔:书童
  • 用户等级:
  • 威客信誉:
  • 威客好评率:0
  • 中标次数:0

《罪与罚》读后感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最为出名的一本,《罪与罚》展现出了其作者一贯擅长的以人物内心矛盾揭露环境的写作手法。


主角罗季昂在生活穷困与精神痛苦的双重压迫之下选择走向极端,即犯下杀死放贷人阿廖娜和其无辜的妹妹丽扎维塔的罪行,经历长时间的痛苦与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身为大学生的他难以忍受世事不公与自身平凡,在偶然间得知阿廖娜拥有的财富在她去世过后便可以全数捐赠给福利机构,能够大大改善当地市民生活后,杀死她的想法便愈发强烈。


即使动机在他眼中完全正义,即使当时的他几近走投无路,接连杀死两人的血腥场面在他脑海中依然挥之不去,鲜血仿佛浸透了她的毛孔。意识到自己罪行的痛苦与对还未降下的惩罚的恐惧依然让他在此之后发了烧。


我在阅读《罪与罚》时经常感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惊人的塑造能力,即使从未进行正面描写,妹妹杜妮维雅的聪慧稳重、其未婚夫彼得洛维奇的吝啬伪善都透过他们的对话与言行举止得到了展现。索妮娅的父亲马尔梅拉多夫与母亲卡捷琳娜因穷困潦倒而逐渐扭曲的性情也让我感同身受,压抑的环境也倒映出了人物心灵的扭曲,也使其行为变得可笑而疯狂。


 


《罪与罚》深刻体现了在当时俄国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的自诩清醒与精神困苦,新旧文化的交汇使得像罗季昂这样的大学生在社会上难以得到肯定,精神世界与现实物质带来的落差让他精神恍惚而倍感空虚。


 


比起因贫穷走投无路而杀人,对于身为法律系大学生的罗季昂而言他更像是渴望依靠杀死放贷人的方式来证实自己是一个“被历史允许的英雄”,然而杀死放贷人执行心中正义的自己是否真的成为了他所崇拜的英雄这一疑问在他从阿廖娜的房屋中悄然离开,在他将赃物掩埋在废弃的建筑中时便被恐惧消解干净。“罪”已经犯下,“罚”必然降临。


 


而当他遇到如同上帝般纯粹善良的索妮娅时,这样的恐惧化为了忏悔欲,他渴望向这位如同上帝化身般纯洁的少女忏悔自己的罪行,对于惩罚的恐惧在胆颤心惊中化为了渴望,他最终在替索妮娅洗清罪名后亲吻她的足背,渴求得到上帝的原谅。而索妮娅则将他视为恩人,为他诵读圣经,劝其自首。


在最后,罗季昂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被判流放。这对他而言是精神的解脱,更是一种对灵魂的救赎。


 


我认为《罪与罚》是一本绝对值得反复观看与品味的书,读者在阅读时与主角罗季昂产生的共鸣深刻体现了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观察之深刻,即使是现在的我们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正视自我的复杂性与曾经犯下的错误。《罪与罚》所包含的批判对我产生的影响之深难以用价值来衡量。


稿件编号:8537号
时间: 2023/09/27 23:55:01
  • 一棵精神树
  • 认证状态:      
  • 用户头衔:书童
  • 用户等级:
  • 威客信誉:
  • 威客好评率:0
  • 中标次数:0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论语》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著作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过《论语》后,我深受启发和感悟,下面就来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孔子的思想深刻而丰富。《论语》中的每一篇都是孔子的智慧结晶,其中包含了孔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道主义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深刻理解到做人的本质和尊严。孔子还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强调求知的精神和态度,这种求知精神让我深受启发,让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进步。孔子还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这种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非常相似。孔子还主张“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友谊的重要性,这种友谊观念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友谊是无条件的,是纯粹的。

其次,孔子的教育理念非常先进。他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这种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非常相似。孔子还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强调求知的精神和态度,这种求知精神让我深受启发,让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进步。孔子还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教师的责任和热情,这种教师精神让我深受感动,让我认识到教师的工作是伟大的,是值得尊敬的。

再次,孔子的人生哲学非常深刻。他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人生的奋斗和拼搏,这种人生哲学让我深感敬佩。孔子还主张“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强调人生的智慧和勇气,这种人生哲学让我深感振奋。孔子还主张“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友谊的重要性,这种友谊观念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友谊是无条件的,是纯粹的。

总的来说,孔子的《论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受启发和感悟。孔子的思想、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阅读《论语》,并将其精神付诸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更好的人。

然而,《论语》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历史著作。孔子生活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都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因此,《论语》是一部历史著作,它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读《论语》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和人们的思想。

最后,我要说,《论语》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历史著作。孔子的思想、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只要我们认真阅读《论语》,并将其精神付诸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更好的人。